從Meebo看網路瘋狂的投資潮


昨天寫了JP Morgan怎樣花了2.36億美金買下了擁有85年歷史的投資銀行Bear Stearns,今天早上又看到了新聞講到Meebo準備募資,Post Money Valuation 2.5億美金。也就是說因為管理不當,Bear Stearns這個擁有固定資產跟商譽的公司,還沒有Meebo這間利用網路來整合所有的IM的網站有價值。不管大家是怎樣去想,或是Meebo的管理階層真的是哪麼利害,可以建築這樣的一個夢。可以讓其他的創投去追逐。現在很多人可能會說,

「創投也不是笨蛋,怎麼可能會隨便亂投資新公司。如果沒有很特殊的營業模式,或是某種技術,怎麼可能隨便亂砸錢。又不是錢太多沒地方花。」

但是如果大家真的去驗證一下過去創投的投資報酬率,特別是在這種進入瘋狂式的投資時刻,其實投報率都不是特別高。如果以創投的思考模式去看,10間裡面只要一間打中全壘打(例如上個禮拜的Beebo,或是之前看到的YouTube)就夠了。其他3~5間只要打中一到三壘安打,剩下的都可以被三振。也就是說真正的成功率,只有不到10%。也就是說看著創投去投資,跟著一起熱,其實有時候也不是那麼聰明的。從網路泡沫的時刻開始,創投一直追求下一個Google或是Yahoo。

(雖然這只是過去的資料,可以看到只有所謂的Top Fund會打出全壘打,Median以下的Fund其實都只是有普普通通的表現。絕非大家感覺的哪麼誇張。)

即使沒有追到這些公司,至少打中Skype也是不錯的,不然K到下一個Facebook也是一個很棒的事情。當你手上有幾億美金可以投資,一間新的公司最多需要幾千萬美金,也就是說一個合夥人自己最少有投資幾個案子。但是從每個不同樣的產業來看,雖然大家天天講網路,但是最多人投資的反而不是網路。或是大家認為每個創投都是賺大錢的人,也不一定。

(可以看到這個表,代表著調查顯示大部分的專家認為Cleantech最容易被高估價值,下一個就是網路。這兩個產業相信在往後的幾年,都還會繼續佔據新聞版面。)

如果單單從Meebo這個案子來看,去年集資的時候Post Money Valuation在7000萬美金左右,已經相當的可怕了。不管有多少人使用這個服務,2900萬不重複人次使用,或是整合所有的IM服務,但是單單這樣的服務可以創造多少價值才是重點。西恩潘不是說這樣的一間公司營業模式不合理,因為背後有一些最強悍的矽谷創投,Sequoia Capital(投資過Google)。但是如果說這樣子的就可以創造哪麼高的價值,一年內從7000萬變成2.5億美金,那不是有點石成金的感覺。在經濟已經趨緩的狀況下,還可以有這樣的表現,真的是讓人感覺到神奇。

當然不只Meebo還有上個月的Slide拿到Post Money Valuation 5億美金。當然啦可能是背後的投資銀行家特別會說服創投,或是其他的原因,但是已經可以看到瘋狂的投資在所謂的網路。最可怕的還不算是網路,綠色科技可能是最誇張的,現在幾乎只要有人想到什麼環保科技就可以拿到錢。

回歸到主題,到底這些網路投資代表了什麼,不同樣的創投追逐著高報酬率。因為沒有話題的公司可以投資,募到的資金也是很難去消化。加上過去幾年大部分的創投已經需要開始消化掉自己的資金,使得現在更所謂的資金Supply跟Demand不平等。還記得90年代末期大家看到很多不同樣的新公司拿到資金,而出現很誇張的價值。現在也許沒有哪麼的誇張,因為大家都已經學習到了自己的教訓。但是當你手上有資金,看到其他的創投投到了不錯的公司,難道不會小小的擔心。

特別是看到這樣的新聞,Facebook,Bebo或是其他相關所謂的Web 2.0公司,不心驚膽跳才怪。也就是因為這樣,只要有個熱門的投資標,大家都想要來分一杯羹。反正最後要死大家也是一起死,總比大家都賺到錢,自己死掉的好。

今天不是要寫創投的不好,而是一種市場下的壓力做出平常不會做的事情。很多人從新聞跟雜誌上看到創投好像很容易賺錢。但是真正的去檢驗過去的投資報酬率,才會了解其實也只有頂尖的創投才有那種能力。絕大部分的也只能賺到合理的報酬,或是把整筆都賠掉了。相信網路的這個瘋狂投資潮只會繼續下去,一直等到下一個整合的出現。但是在哪個整合的來臨以前,繼續等著聽聽像Meebo這樣的新聞吧。

(圖片來源: www.avc.com, www.cnet.com, www.techcrunch.com)

(註)
今天美國聯準會再度減息3/4%,使得美國利息只剩下了2.25%。今年就已經砍了2%,算起來還沒過第一季。現在看起來加拿大銀行不砍自己的利息也不行了,3.75%跟美國的差距太大,讓加幣變的更強勢。但是加拿大現在又不能拼命降息,不然感覺好像被美國牽著鼻子走,沒有自己的金融政策。

看起來博南奇真的是拼了,用這樣的利息政策來救美國經濟。不知道是否會有效。如果說網路泡沫後Greenspan當時沒有狂降利息來救美國經濟,也許現在也不會有這樣的反應吧。這樣的降息升息政策,往後會不會變成一種常態呢。到底政府應該怎樣去干涉經濟才是最適當的方式。

上個週末跟蓋瑞跟新認識的安德魯聊到這樣的重點,哪種政府干涉才是會最適當的呢? 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而西恩潘下次也會寫出自己認為最適合的方法。如果對經濟學不是很有興趣的讀者,還是不要來讀好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