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t,線上金融的矛盾


如果說去年在TechCrunch40最成功的公司之一,絕對非Mint莫屬。這間使用者可以上網登入自己線上銀行的帳戶,信用卡資料,來讓其內部軟體分析自己的消費習慣,推薦更好的理財或是省錢方式。如果有聽過Quicken這個軟體的人,哪絕對可以把這個網站當成線上的Quicken。不管是在Fortune或是剛剛在網路上看到這個網站拿到第三輪的創投資金,都感覺很不可思議。因為對於西恩潘來說,到底這個網站的功能或是營業模式是一種熱潮,還是真的可以被市場接受。還記得上次講過所謂的線上金融,像是P2P 外匯交易,這些都是想要把過去我們只能去銀行或是在家裡做的事情搬到網路上。今天就來好好的分析一下,這個讓所有創投跟天使著迷的公司,到底未來會不會成功。

從Mint這間公司的營業模式來看,似乎是很單純的。使用者登入自己的帳號,提供線上銀行的帳號跟密碼,信用卡跟所有的帳號,然後只要等著Mint的自有軟體來分析你的現有財務狀況。等到分析好後,Mint會推薦不同樣的銀行跟信用卡來讓你省錢。Mint獲利方式就是以推薦成功(Referral fees)來賺錢。聽起來很簡單,就是一種單純的線上財務分析軟體利用網路的方便性來推廣。但是你感覺到問題出在哪裡了嗎。

「提供你的線上銀行帳號跟密碼」

不是開我玩笑的吧,要西恩潘提供所有自己的線上銀行帳號跟密碼才能開始分析,有沒有搞錯啊。如果是你,你會這樣做嗎。現在單單銀行的線上功能都用的提心吊膽的,天天都對天禱告希望不要出問題,現在一個剛創業的公司要跟你拿所有的資料,你會提供給對方嗎?

其實對於這個服務產生的問題就是,

網路 + 金融 = 資料安全問題?

雖然了解單單線上金融是一個很大的商機,拿Paypal來講就好了。單單只是一個付款的服務,就可以創造了一間超過15億美金的公司,一年成交超過200億美金以上的服務 (Paypal在2002年的時候以15億美金賣給eBay)。如果單單是以這樣的想法去看,可創造的商機真的很大。也許很多人會說西恩潘拿這個案例不是很準確,因為Paypal是一種付款服務,而Mint要推出一種花錢分析服務。

再拿另外一個例子好了,剛剛提到的Quicken。從Quicken個人理財單機版軟體現在來看,整個Intuit的毛利超過80%。雖然說軟體公司本來的毛利就一定要超過70%,但是以這種理財跟報稅軟體來講,真的也太可怕了。從Intuit的軟體結構來分析,大部分還是屬於理財方面,記帳類的Quicken,跟每年報稅的TurboTax。讓西恩潘想不透的地方就是,單單Intuit走單機版軟體一年業績還可以成長超過20%維持高毛利,真的是很可怕的軟體產業。單單是去年超過26億美金的營業額,其實已經成為了一個中型軟體公司。(台灣的驕傲,趨勢科技一年大概做10億美金的生意,市值45億美金)

(穩重成長的軟體公司。可以從股價上看的出來,其公司靠的不是短線,而是持續經營自我的財務分析軟體跟報稅軟體。)

從這個案例就可以發現線上金融分析絕對有市場,只是應該要怎樣去推,怎樣去讓使用者接受。雖然Mint這個想法很不錯,有市場(Market Size)也有痛點(Pain Point),都是創投的最愛。但是有些挑戰還需要去克服,

1. 安全性
從Mint的網站來看,可以發現其實創業家已經注意到安全的問題。所以一整個網站的介紹,一直專注於怎樣讓使用者相信這個網站的安全性。不管是VeriSign Secured,eTRUSTE或是Hacker Safe,這些都是想辦法讓使用者對這個網站有更多的信心。或是不需要提供個人資料,只是要提供一個帳戶跟密碼,都是想要讓使用者了解不需要提供太多的隱私就可以使用其網站。

但是到底要怎樣去克服讓人提供自己的銀行帳號跟密碼,真的很難去了解。對於專注在行銷面的西恩潘,到底使用者對於這個要求到底是怎樣想,也是非常好奇。雖然從技術面可以了解在加密後儲存在資料庫裡面也許可以,但是這樣真的可以說服人嗎。那個所謂的技術黑盒子(Blackbox),是否可以讓人的以信服。

一定要讓人提供所有的資料才可以分析嗎? 難道一定要提供所有的財務資料才可以辦到相同的功能嗎?

2. 現有競爭對手Intuit
Mint要如何防止Intuit進入這個市場。對於已經有很高的市場接受度的Quicken來講,Mint如果沒有提供不一樣的服務,其實很難去跟Quicken來競爭。過去西恩潘曾經說過,小老鼠也可以打的過大象,只要自己有所策略跟獨立性這些都是有可能的。過去有這樣的案例,以後也會有這樣的案例。

但是單單Mint的現有模式看起來,如同是抓到了First Mover Advantage。線上金融消費分析,來幫使用者省錢。但是需不需要提供其他的服務,像是Mortgage省錢介紹推薦,或是投資整體計算整合。如果只是單單做個人財務分析,真的就是很像一個純線上Quicken。難道創投真的只是看準了所謂的第一人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跟證明過的市場(Proven Market)。


其實西恩潘不是對這間公司的未來沒有信心,而是Mint已經有一個好的開始,不管是TechCrunch40的最推薦網站,或是創投拿著現金排隊要投資這間公司,這間公司才要開始。相信慢慢的,所有的傳統單機版理財業者要進入這個市場真的很容易,沒有太多的夥伴,Mint能夠走多遠沒人知道。對西恩潘來說,一間創業公司如果不能夠快速的產生差異感,很容易會變成幫大公司打市場,然後大公司進場廝殺。但是換個角度來講,如果Mint可以很快的拿下很多會員,也許又會變成一個很好的併購標。不知道這間公司的創業家是怎樣去想的,如果只是想要被買下,或許這是一個很好的想法跟策略。

(圖片來源: www.techcrunch.com)

(註)
今天跑出去一整天,所以到了晚上才有時間發佈寫好的文章。但是寫到最後還真的很累,一整個人感覺還是白天寫比較開心。等到晚上後真的比較沒有力跟想法。今天寫的這篇,真正想要提出的就是單單把單機版的軟體放在網路上,雖然安全,但是沒有想到的就是,到底有什麼優勢可以讓其他競爭對手害怕的。

今天跟禮拜一一樣,出去了一天,感覺到有一點累。但是一切都還圓滿完成。原本想要整理一下今天的照片,但是因為真的太累了。先來張感覺今天拍到最美的照片。


這張夕陽照可能是最近拍到最棒的。已經很久很久沒拍到夕陽了,想不到今天給西恩潘碰到,當然是要給他狂拍。


真的不敢相信自己把這盤焗豬排飯吃完,真的是太屌了。特別是已經很久沒有大吃特吃晚餐了,天啊,相信最近應該胖了不少。

明天再把其它的照片上載上來吧,今天就先這樣,一整個人累了。

留言



  1. 聽到Mint我第一個想到的是101樓下那家夜店...

    小邱

    回覆刪除
  2. 小邱,一整個傻眼。也許改天應該寫個夜店的商業理論吧。

    回覆刪除
  3. 個人的一點小意見: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Yodlee 是最早進入這市場. 好幾年前我有試用但後來也擔心安全性的問題就沒有在使用. 最近看他們的發展好像還不錯也調整經營方向(B2B), 看來要經營消費者還是有很大的阻力或獲利模式.
    Referral or sales leads 我覺得後者的可行性及成功的機會大(不清楚兩者是一樣或不同? 我咀嚼文字能力太差囉). 剛好昨天研究一下Nextag的模式, 才發覺它們最賺錢的居然是mortgage' sales leads.
    以下可以參考
    http://blogs.doublepositive.com/2007/06/10/nextag-sold-to-private-equity-firm-for-12-billion/

    sorry, don't know what am I talking about here today but I feel something regarding to project' biz model....

    回覆刪除
  4. Wayne,其實Referral跟Sale leads有差異但是不會太大。有人推薦Referral成功機會通常比較高,Sales leads可能只是提到這個人需要某樣產品。其實都是一種介紹的感覺,所以差異不會太大。

    至於你講的哪個Yodlee,我以前也有看過,看起來他們真的一整個轉成B2B了。至於NextTag已經到了自己的哪個利基市場,但是可以感覺到過去五年mortgage sales leads應該是很火熱吧,因為太多人想要貸款了。

    感謝你的分享。相信如何主導消費者行為將是這個營業模式需要思考的。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