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資產換人買買看!!!


一大早讀到幾個禮拜前就轟轟烈烈討論的比利時InBev NV啤酒公司準備出價520億美金買下美國的Anheuser-Bush(Budweiser的母公司)。這個新聞造成的轟動已經在市場上面產生了很多不一樣的反應,特別是如果你對於商業跟經濟有興趣的人應該更加注意這則併購案。為什麼西恩潘會這樣說呢,今天就讓我好好的提提看西恩潘對於這樣的一個併購案引起的連鎖反應為如何。不管這是一筆國外公司購買美國公司的大交易,或是家族企業交出經營權,還是世界飲料公司的整合都是可以研究的方向。搞不好很多人會想,單單一個併購案西恩潘怎麼可以想那麼多東西出來。這個人會不會想太多了一點。不管是昨天發佈的這筆併購案也好,或是幾個月前西恩潘寫過的Mars併購Wrigley,都可以明顯看到整個飲料零食產業正在面臨巨變。

如果還記得80年代的美國,可以看到高通貨膨脹跟日本的泡沫經濟下的產物發生了幾乎半個紐約都是日本人的。因為日圓升值加上日本股市一路漲到~38,000點,所以日本企業手上的銀彈充足造成美國資產相對的便宜。雖然說這一次歐洲對美國的情況不算類似,因為歐洲股票畢竟沒有像過去日本泡沫經濟那樣的漲幅,歐洲企業也沒有出現高度業績成長。其原因絕大部分應該歸到以現在世界是平的狀態下,很難有個體經濟可以成功逃開全世界經濟趨勢。如果說唯一類似的一點應該就是歐元對美元的匯差。如果過去幾年有投資歐元,或是歐元資產的人一直到今年應該都在偷笑。



如果還不了解西恩潘到底在講匯率跟今天的併購案有什麼關聯性的人可以從這個簡單的例子想一想。當歐元跟美元的匯率是一比一的時候(我知道很多人可能忘了幾年前這兩個匯差還是在一比一的狀態),買一美元的資產跟買一歐元的資產是一樣的價值的。但是現在的匯率,比如說一歐元可以買到1.5美元的話,等於就是現在的美國資產在基本面沒有改變下已經比以前便宜50%了。加上現在美國股市哪麼慘的話。也因為這樣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油元靠著最近幾年賺到現金(例如:阿不達比主權基金上禮拜花七億美金買下紐約Chrysler Building),或是其他歐洲國家可以利用這次的機會好好的把一些美國基本面看好的資產買下。特別是這樣的機會幾十年可能才會出現幾次,也就是為什麼InBev把這個代表美國的品牌買下。



另外一點就是過去10年世界的啤酒市場已經進入了高度的整合,而所謂的Anheuser Busch公司雖然也是一間上市公司,但是其原本的創辦人家族還在持有經營權。在第四代August Busch IV的經營下Budweiser雖然在美國有將近50%的佔有率,可是卻沒有辦法在全球市場上跟SAB Miller跟InBev兩個全世界啤酒巨人競爭。寫到這裡就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爭議,或許很多人已經忘記了過去西恩潘寫過的家族企業跟專業經理人的管理模式。在這裡有可以重新的提到,如果說家族企業跟專業經理人最大的差異點就是應該就是對於家族企業的經營者來講,保有家族的名聲有時候會比高度擴張還要重要,特別是對於風險過高的投資跟併購。也因為這樣如果再一個產業再開始轉型變化的時期,家族企業有時候會因為無法適應而開始失去原本的競爭力。而專業經理人因為沒有這樣的包袱可以大手筆的改變企業。西恩潘在這裡還是不會說出到底個人認為兩種哪樣比較好,而會跟過去一樣,如果可以利用這兩種經營模式的優點也許可以找出一種綜合體。如何在保守跟積極的情況下還可以維持極高的競爭力應該是每個企業想要追求的目標。

也因為這個交易案,也可以看到所謂的Bucsh家族因為了解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一個多月的談判下選擇售出這個百年老店。有時候想一想也感覺很奇妙,一間代表美國文化的公司在一百年後竟然變成歐洲人的公司。特別的地方就是InBev的目標就是要把Budweiser這個品牌努力推向全世界。歐洲人推美國文化,讓西恩潘想起有時候到底是文化重要,還是資本市場追求的利潤重要。講到最後其實還是想要整合這個美國品牌來跟現有的品牌來互補。如果真的要檢驗到底文化可不可以在所謂資本市場下的誘惑而生存將會是未來一個很有意思的主題。不管是未來的產業外包,從設計到生產到供應鏈的整體外移,還是類似這樣的品牌併購都會是未來越來越多的情況。特別是在世界將會是一個全球村的趨勢下,也許各國文化的邊線將會越來越不明顯了。

(圖片來源: www.businessweek.com)

留言

  1. 便宜100%?
    那不是等於用送的?免錢送給你?

    回覆刪除
  2. 昨天寫的太嗨了,一整個沒想清楚到底想要寫什麼。謝謝你的糾正。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