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儲存,到底是賺什麼?


很多人如果有用MSN或是Hotmail可能會注意到,最近微軟多出了一個Skydrive的服務如果你去開啟這個服務,你就會得到5GB的免費線上儲存。雖然沒有像你的電腦硬碟那麼大,但是單單線上儲存來講也算是夠了。或是有人用Gmail也會發現,網路上很多教導人怎樣利用這個6.5GB的帳戶來當線上硬碟。這些都算是免費的服務,當然還有一些需要花一點點錢的像是Xdrive,Box.net,Mozy或是今天早上在TechCrunch讀到的Dropbox,這些提供的都是所謂的線上儲存的服務。更早以前還有Yousendit跟其他類似的概念的網站。如果真的好好的想一想,這些公司所謂的營業模式,就是提供大家一個免費的線上硬碟來讓大家使用。不得不否認,從創投的角度來看這真的是解決了一個痛點。因為在過去大家需要帶個USB硬碟或是個隨身硬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只要有地方可以上網,就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檔案。

線上硬碟的產業的出現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現在硬碟儲存已經越來越便宜了,似乎每個人的硬碟最少都有上百GB以上,這樣的服務已經從過去的100MB到現在基本都已經要5GB了。西恩潘還記得自己在1997年登記自己的Hotmail的時候(一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年紀),看到25MB的信箱空間的時候,還真的滿感動的。在過去的10年裡面,我的Hotmail信箱大小從25MB,跳到100MB,跳到250MB,2GB到現在的5GB。也就是說短短的10年裡面,信箱成長了200倍。那真的是個很可怕的數字啊。而在哪個同時,網路速度也從哪時候的56kpbs(西恩潘一整個不敢相信哪時候還可以上網)到現在都已經不知道是多快了。這兩個科技進步,讓所謂的線上儲存這個夢提早浮現。

但是如果要用創投(風險投資)的思考模式去看這個產業,似乎好像有其缺點。

痛點 (Pain Point)
因為方便,大家對於大型的線上儲存越來越需要。特別是因為USB或是隨身硬碟似乎容易忘記,或是自己的NB也有可能會當機。如果說有個虛擬的硬碟似乎可以帶給大家很大的方便。加上大家現在對於分享給朋友跟同事的需求增加,某種線上的服務一定會帶給人方便。

至於這是否是一個需求,還是單單公司創造出來的產品。應該算是從每個人的角度去看。如果你問我,

「我需要嗎?」

這是哪種西恩潘不一定需要的服務,有是不錯,但是沒有的話我也不會少塊肉。但是哪只是我,我只是單單一個使用者。跟大眾市場差距很大。

市場 (Market Size)
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通常市場大小都是以金額來定位。到底這算是個billion(幾十億美金)以上的市場,還是few hundred million(幾億美金)。這個界定就會很有意思,因為每個人都說需要,但是到底這樣的服務可以產生多少價值。

消費者到底願意花多少錢去買這樣的服務,還是免費的服務,像是微軟跟其他廠商就已經足夠了。如果說根本沒有辦法讓消費者願意掏錢出來購買這樣的服務,其他收入像是廣告跟附加服務到底夠不夠支撐。

如果說大公司選擇推出這樣的免費的服務當作一種回饋消費者的福利,那到底還有沒有一個市場。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大部分的公司會不會因為文件不是自己控制,而不想要自己的員工使用這樣的服務。單單做個人市場,到底吸不吸引人。


產品/服務 (Product/Service)
現在看起來每一間公司都在想辦法推出這樣的服務給消費者。從單單的線上儲存,到可以同時跟自己的PC/NB Sync/Backup。這些都是一些多出來的服務給消費者使用,還有辦法可以推出更多的服務嗎。還是這已經是頂點了,剩下的競爭空間是? 更大的空間,更快的儲存,更簡單的使用介面?

如果拿掉這幾樣差異,到底可不可能創造一個競爭優勢。特別是看起來大部分的小廠商都是利用Amazon的S3線上儲存服務,也就是說這些公司只是創造了自己的介面來給消費者。如果說只是一個仲介商,能夠創造的差異有多少?


如果說現在大部分的廠商都是已提出免費空間來搶會員,如同過去網路公司的模式,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營業模式呢。從電郵來看就好了,線上電郵大概是除了IM以外最多人使用的服務之一。如果說西恩潘沒有讀錯好了,Hotmail從1996年一個印度年輕人Sabeer Bhatia跟他的同事Jack Smith創業後,然後在隔年被微軟以4億美金買走後,好像都還沒賺過一毛錢。當然啦,微軟靠了這個服務產生了超過2.8億個會員,但是每年還是要花足夠的資金來提供這樣的服務。如果去看Google或是Yahoo應該都可以看到類似的營業模式。電郵,只是一種對於會員的服務,但是真正可不可能未來在這個市場上賺錢,都還不太確定。如果說Google原本認為可以靠電郵內含的廣告賺錢,請大家跟我講最後一次你讀完自己的郵件再按按旁邊的類似廣告。相信Google現在已經發現了哪個如意算盤好像跟原本想的不太一樣,但是至少一件事可以確定的就是,這樣的服務讓Google擁有了更多的忠實用者。

回到了線上儲存,到底有沒有機會可以創造一個全新的營業模式。如果檢查一下現在所有的線上儲存網站,其實都大同小異,了無新意。但是每個報導似乎都是吹捧著這些服務到底有多創新,或是有多好。但是真正注意一下,其實不都差沒有太多。而且每間的收費似乎也沒有太多不同,代表的就是靠的剩下來的就是所謂的行銷手法。誰能夠讓越多人接受服務誰就有可能會出線。怎麼好像有YouTube的味道了,每個網站似乎都一樣,但是最後真正能夠站出來的就只有一間。這個線上服務可不可能成為下一個所謂的網路成功故事西恩潘個人是不太確定,但是個人可以相信被後應該會有個贏家,那就是提供彈藥的EMC跟Amazon S3服務。

但是如果說真的要分析出到底最後賺錢的模式應該會怎樣,相信應該是小公司被融入另外大公司的服務之一才是最後的路。如果說單單這種服務要成為單一公司的話,能夠創造的價值可能沒有其他的服務多。畢竟這算是一種很被動的服務。但是一直到現在,西恩潘還在想,這些公司到底是賺什麼?

(圖片來源: www.techcrunch.com, www.answer.com)

(註)
其實過去幾天一直忘記寫有關這部電影的想法。其實原本很想要去看10,000BC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上個禮拜跑去看了The Bank Job。至於好不好看,個人是感覺還可以,很像個標準的英國電影。一定要有很多Nudity,Violence跟Coarse Language。如果你去看所有在北美播放的英國動作片,幾乎都一定要有這三個元素。特別是裡面的劇情一定要比較黑暗。

如果過去西恩潘一定都不會寫出劇情,我也不會把The Bank Job寫出來。如果真的要我推薦的話,西恩潘真的不會推薦。不是說不好看,只是對於最近只想要去電影院看看電影放鬆一下心情的話,真的不推薦這部電影。

但是如果你對這種從現實生活翻拍電影特別有興趣的話,也是可以去看看。但是如果不好看的話,千萬不要怪我。

昨天經過了書店剛好看到這本書,原本就已經很想去買了。看到有打折所以就順手買了下來。看到月底這部電影也要上了,相信西恩潘應該會去看。"Bringing Down the House"是這本書的名字,內容是有關一群MIT的學生透過機率跟策略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在Las Vegas玩Blackjack贏了上百萬美金。這本書是從真的事實改編的,而電影也是從這本書改編的。也許等到我月底看過後再跟大家推薦一下。如果你對哪本書有興趣的話,可以去找找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