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在網路還沒有發達的時候,有資訊將會是一個企業最大的武器。只要有人可以掌控越多的資料,誰就可以領先其他的競爭對手。可以提早研發出市場需求,可以找到對手的弱點,提早做出相當的策略反應。貿易公司不就是這樣嗎,因為買家跟賣家沒有辦法結合,所以造成貿易公司只要能夠利用這個資訊不發達的機會就可以獲利。特別是在早期世界還不是平的年代,特別會有這樣的機會。代表的就是只要在哪個年代掌握了資訊就可以賺錢。
等到網路出現後,似乎一切都改變了。很多人說網路讓生意變的簡單多了,西恩潘卻有另外一個想法,那就是網路讓競爭變的更大了。在過去大家可以靠著資訊不發達,不平等的來賺取價差。而網路卻改變了一切。以前如果要買個東西,比個價就需要找半天。不管是所謂的貨比三家,一間店一間店的跑,或是到處去收集傳單,浪費的時間總是太多。使得很多時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買下去了。等到比到更便宜的價格才開始後悔剛剛實在太快決定了。網路的出現卻讓一切改變了,對於採購人員,過去需要慢慢的去詢價,現在只要把RFQ一次丟給所以可能的供應商讓大家去報價就夠了。更利害的還有自己讓廠商去網路上標價,讓大家去反面競價(Reverse Auction)。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因為資訊實在太發達了,什麼資訊大家都會知道。只是這樣的過度資訊(Information Overflow)確定對於一個企業的經營是否是好的。如果沒有辦法確認到底什麼事有用的資料,什麼是沒有用的資料,對於一個決策者有用嗎?

單單看這個併購案就不難發現其實兩間公司雖然有某方面業務重疊,但是卻是有更多的互相扶植。特別是在附加價值分析這塊,幾乎已經成功的打下所有需要資訊的行業別。有興趣的人可以好好的去研究這間新公司的業務。而西恩潘想要提的卻不是有關這間公司到底可以創造什麼樣的市場,卻是從這幾間公司未來的方向可以看到趨勢。很多人這時候可能想要問西恩潘,
「趨勢,什麼趨勢? 你會不會想太多了一點西恩潘。」
也許我這樣寫大家比較不明白,那我在講明白一點。如果我們不要從商業公司的角度去看,而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就可以看到西恩潘到底在講什麼,那就是組織力跟分析力。慢慢的每個公司缺乏的就是這樣的人才,如何在現在資訊複雜的環境下還可以做出正確的決定跟判斷。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在哪裡講廢話,只是如果認真的思考看看就可以發現。其實這種能力已經變成了無法否認的關鍵點了。
(註)
今天寫的這一篇文章其實跟過去的商業分析不太一樣。比較是走從時事來去看未來到底每個人可以利用到的趨勢。很多時候我們大家都思考到不同樣的公司用了什麼商業策略,卻沒有看到自己個人在這裡扮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腳色。也因為這樣所以西恩潘寫了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也許寫的不怎麼樣卻也努力的想要分享自己的看法。如果各位有更好的看法也不妨跟西恩潘分享一下也好。
我越來越崇拜你了,你居然願意把這些想法公佈出來 :)
回覆刪除謝謝你(用中文)指出台灣企業最缺發的地方..目前這部份都是台灣政府在做,企業沒什麼人會做. 反正代工就是把客戶的要求做好,資訊判讀和決策一直不是台灣企業的強項.
Tyler,想太多了啦,還不用到崇拜這兩個字。只是單純的分享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其實還有很多東西沒有提出來只是因為太累了所以寫不完。慢慢的等到台灣的企業要到中國玩內需市場就會每個人都學會做市場資訊組織跟分析。有時候想一想也許就是因為做代工或是因為內需市場不夠龐大所以台灣的企業走比較不一樣的路線。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