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沒事喵到金融版一個標題, "中信證劵(Citic Securities), 全世界市值第四高的證劵商, 只在高盛, 摩根史坦利, 跟美林之後..."(這個中信證劵, 是中國的中信集團下的公司, 在香港上市. 而不是台灣中信集團, 兩個規模差的有一點多). 這個新聞可怕的地方是, 中信證劵才成立不到12年, 因為過去幾年中國全民瘋股市的原理, 導致公司市值已經超過400億美金. 排在中信後面的幾間投資銀行或是證劵也在全球小有名氣,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 李曼兄弟, Bear Stearns跟Charles Schwarb. 連我聽都沒聽過的中國海通證劵都已經排名第八, 市值221億美金.

"中國, 一場泡沫還是真的要起飛了"
相信在過去10年, 大家天天在全世界的新聞一定都聽到, 要去中國投資啊, 中國產品已經入侵全世界了. 沒有辦法避免跟中國交易, 躲也躲不掉. 上面哪條新聞真的已經把中國最近的發展, 講的很清楚了. 我個人觀點是, 中信證劵可能有哪個潛力, 但是現在一定是個大泡沫. 中信的股票在上海股市今年已經漲了三倍.(Bear Stearn在過去兩個月也跌掉超過30%以上, 因為次級貸款對冲基金). 如果把這個排名單單的以市值跟營收來對比的話, 大家就知道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泡沫.
排名在中信證前面的美林, 市值616億美金跟中信證的400億美金還有一段距離. 但是如果把兩個投資銀行的營收對比呢, 美林去年大概為680億美金, 中信證為210億人民幣, 換算一下為最多最多30億美金. (為了找剛剛中信的數據搞了我10分鐘. 中國的股市還是要去熟悉一下. 系統不太一樣呢)

當然啦, 了解中國中信集團的人現在一定會跳出來跟西恩說, 中信算是國營的或是跟國家有相當好的關係的公司, 所以大家一定會相信他的成長. 我從來沒說我不相信中國的成長, 我相信這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只是覺得這個數字很嚇人, 一間只有這樣營收的公司, 可以跟世界級的投資銀行共提並論. 這條新聞是發佈在所有的北美各大金融新聞報紙上面.
當我看到這條新聞的時候, 我馬上想到日本在80年代的時候的泡沫經濟. 當時日本前三大銀行早就已經超越美國跟歐洲銀行的市值跟資產. 還記得80年代紐約客常講的, 紐約哪個摩天大樓不是被日本人買去的. 當時日本的經濟實在太強了, 全世界都被日本人買走了. 不管是走到歐洲或是北美, 到處都看到強而有力的日本觀光客.
一直到現在, 全世界聽的到幾乎都是中國大陸. 不管是全球合併案, 聯想吃下IBM個人電腦, 或是海爾原本想要吃下Maytag. 這些都是因為經濟瞬間起飛下的產物. 因為過去10年一大票的資金投入中國, 導致現在有些人在中國感覺好像自己一夜致富, 算是機會財吧.
其實不用講到哪麼遠, 就以前幾天聽到的例子好了. 一個在中國稿紙業的人跑來溫哥華, 要買木材廠加上順便移民. 來了沒幾天就買了一棟在西區270萬加幣(換算現在的匯率, 9000萬台幣現金交易, 真好賺啊.)的房子. 我相信現在住在北美每個城市的人都聽過這樣個故事. 所以我也不需要跟大家解釋. 寫出這篇的用意有兩個,
1. 中國的泡沫經濟: 我相信中國政府在過去都有看過很多成長中經濟的泡沫, 過去的經驗應該可以告訴中國政府應該要怎樣做. 但是其實每個經濟體都有自己特別的地方. 所以還是需要觀察一下到底中國政府會採取怎樣的措施. 很多中國同學說北京在2008年以前都不會讓經濟衰退的, 但是我相信2010年都應該不會, 因為畢竟上海在2010年要辦世博會. 總不能辦完奧運就讓人民吃自己吧. 還是要把所有的大項目辦完後再來個重整.
2. 中國的金融業: 過去大家常常一直討論中國的製造業. 因為這是我們天天都會看到跟用到的, "Made in China". 白人最喜歡開玩笑的說, 還有什麼東西不是中國製的嗎. 但是如果你看到現在中國建設銀行, 中國銀行, 中信證劵跟海通證劵已經排入世界金融市值的排名的話, 就已經知道這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趨勢. 以後世界的金融業只有選擇跟中國這些金融機構合作, 才有辦法在中國市場開拓自己的市場.
圖一: 中信證劵過去一年股價表現
圖二: 美林過去一年股價表現
註:
今天寫這一篇真的超累的. 數據超難找, 原本想要放進去很多數字. 但是中國金融業的數字比我想像難找太多. 所以只是大概給大家開一個頭. 下次再把我分析的數據提出來寫.
西恩坚持每天一文的态度国宝十分欣赏。
回覆刪除补充一个,中国工商银行在今年7月就已经超过花旗成为市值第1银行,建设银行前几天第3了。中国人那有这么多钱啊,明显是泡沫啦...
我也认同中国的市场在未来会做出一定的调整,尤其发生在2008奥运后或2010世博后,其实2008后也不是没可能的,毕竟调整后还有1年多可以休养,也给好在世博前展示一下中国经济的调整能力。但这个调整估计不好做,尤其在最近亚洲的金融市场似乎都成为了全球资金的避难所。中国政府要在调整的同时,保障中国股民、中国企业、中国炒家的利益,本来已经不是容易的事情,外来热钱进中国掺了一大把,决不会眼巴巴看着自己的钱富了别国的人吧?相信届时极可能会有一场精彩的战争。不过受制于中国金融依旧受制中央政策的关系,也许香港才会是真正的主战场...
以上纯粹是个人猜测和观点,有意见的可以尽管说出来一起考究一下哦~
感謝囉. 當然是要堅持下去啊.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留言這樣才可以繼續寫下去.
回覆刪除流通股數佔所有股數的比例太低容易造成這種現象。
回覆刪除我了解你的說法. 但是如果你想一想. 很多公司的流通股都不高, 但是都沒辦法炒作到哪麼高的市值. 排在中信的前三名都是百年老店的投資銀行. 這樣的數據是很可怕的.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