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團隊 + 對的產業 = 成功的方程式?


很多人應該都聽過西恩潘現在要講的故事, 即使沒聽過也應該有所略聞. 當然啦, 這個故事應該每天都會發生, 只是感覺突然提起又讓我思考了幾天. 不寫一篇部落格, 好像不是很過癮.

就在上個禮拜天在吃我的姪子萊恩潘的滿月酒的時候, 我的二舅突然跟我提起.

「你還記得你原本有個舅舅幾年前創業的時候做的LED磊晶技術嗎?」二舅突然跟我提起.

「我記得啊, 但是他不是做了兩年就收起來了.」我記得很清楚.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他能夠撐到去年他可能已經大賺了.」我二舅興奮的說著.

「話是這樣說沒錯, 但是...」我簡單的說明著為什麼不太可能.

還記得五年前時候, 當我第一次從這個美國某大學電機博士的舅舅手上拿到他的營運報告書(Business Plan), 還有一點震撼. 不是說寫的有多棒, 而是怎麼寫的哪麼大本. 一本超過50頁以上的資料, 看的我自己暈頭轉向. 還記得在哪時候, 當我到處跟人聊到這個產業的時候, 很多人給我的反應是這個.

「你覺得LED這個產業未來有沒有前景?」我問了其中一個同學.

「LCD, 那個台灣不是已經很多人在做了嗎, 友達跟奇美啊. 你舅怎麼可能跟人競爭, 差太多了吧.」他一口咬定沒哪個機會.

「我是說LED燈泡的哪個, 不是LCD面板啦.」我跟他解釋著.

「啊, 哪個我就不知道了. 你自己好好的研究一下吧.」

在到處詢問過不同的專家, 其實每個人都大概了解這個產業是有未來的, 只是哪時候不確定. 但是在5年前在台灣要跨入LED上游磊晶技術的也只有幾家, 我舅舅哪時候因為有先前的經驗所以看中了這個產業. 而他所帶領的這個團隊也都是美國留學的電機博碩士. 當時在我的眼裡, 技術方面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而業務跟財務方面也不確定到底他是要怎樣處裡.

經過多次的簡報, 他終於拿到了第一輪的資金, 總共有台幣8000萬. 這筆資金將做於廠房, 機台跟營運資金. 很多人現在可能常常聽到LED產業的好, 但是如果回想五年前, 想一想當時有多少人了解LED. 更何況是LED的上游, 所謂的磊晶技術. 連西恩潘當時問半天, 還沒有多少教授很了解這樣的製程. 在國外也只有幾間日本大廠, Nichia, Toyoda Gosei跟歐洲的Osram, 才有踏入這個磊晶的項目. 在台灣當時要剛起步的也只有幾間比較有大廠支持的廠商, 晶元或是元砷.

其實這也是一個重點, 如果可以感覺到一個產業會開始起飛, 到底應該是等到看的到未來進入, 還是應該進場卡位為未來準備. 讀過西恩潘過去的策略一定是先進場卡位, 而我舅舅也是走這樣的路線. 他了解這個產業沒辦法在短時間成長, 但是如果先不進場練兵未來一定輪不到他跟他的團隊. 所以當他募得這8000萬的資金, 就馬上創業開始生產.

對於一個未成熟的產業, 剛開始的營運當然是很辛苦的. 特別是在於整個團隊都是技術人員的方面下, 業務跟財務面相對的變成比較單薄. 可惜的就是, 在經營兩年後因為生產品質不穩定而無法爭取到大單, 整個團隊選擇了解散公司, 退還剩有資金給投資者. 還記得哪是2004年的哪年, LED產業已經辛苦了五年了. 但是誰知道好死不死, 想不到LED竟然在2005開始慢慢的鹹魚翻身, 在2007年幾乎是近10年最美好的一年.

當我二舅跟我提到的時候, 我思考了一下, 使用過去跟創投學習到的思考模式分析了一下. 為什麼一個看似哪麼美好的產業, 到底出了什麼問題讓這間公司踩煞車.

1. 策略面
舅舅身為執行長對於技術的認知是可以欽佩的, 但是生產或是研發跟整體公司經營畢竟是兩碼子的事情. 或許他知道這個產業有前景, 但是如何經營或是管理一間公司在底潮的時候繼續下去來等到景氣回升的時候才是一個漂亮的領導者.

如同Intel執行長Andy Grove講過的,

「英特爾唯有在半導體低朝的時候繼續投資, 才能夠在水漲船高的時候收割.」(西恩潘的中文翻譯)

西恩潘的良師也曾經跟我講過,

「當大家好賺的時候賺錢沒什麼了不起, 當大家賠錢的時候生存下來才是老大.」

相信如果舅舅現在應該也發現到過去這間公司的策略可能有所落差導致沒辦法生存下來.

2. 財務面
對於一個未能夠在一開始賺錢的公司, 財務的控制顯得特別的重要. 每個月的現金流, 多少儲備的流動資金. 需要去外面創投或是工業銀行募得的資金管理, 種種方面都需要很強而有利的財務長. 特別是對製造業很有經驗的財務管理者來說, 不管是機器的投資, 還是廠房租或是買的分析, 這些都會是一個公司在面對無正現金流的情況下的重大挑戰.

但是很可惜的就是這間公司似乎沒有想到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也算是當時的敗筆之一. 因為在資金運作的不順暢下, 團隊選擇解散. 如果一個很棒的財務長可以讓其他的技術跟業務人員多買一點時間, 也許在2005年就有翻身的機會.

3. 技術面
後來的了解知道這個團隊選擇了購買國外2手機台而沒有採購最新的技術機台. 也許是對自我技術有很大的信心, 或是想要留更多的流動資金. 但是不管怎樣, 在這個技術以倍在跳動的高科技產業裡面, 最新的技術絕對重要. 除非是有自有技術可以改或是設計新的機台, 不然利用國外更高的技術可能會在長時間帶給這公司更多優勢.

因為這間公司後來面對的生產品質問題, 也深深的考倒了其技術團隊. 真正的詳情我不太確定, 但是確定是因為良率過低導致效率做不出來.

寫到這裡, 應該回歸到今天的主題. 到底一個好的團隊 + 對的產業是否真的就是一個成功的方程式. 在這個案例裡面產業最後看起來是選對了, 至於團隊如何, 可能還需要考驗. 可以理解的就是, 大部分的創投看的就是人跟團隊. 因為在跟很多北美或是中國的創投討論過後, 在他們的理解範圍裡面. 好的人可以創造奇蹟, 可以把不可能的變成可能.

而對西恩潘而言, 舅舅的這個團隊也許不是不好, 而只是並非完整. 曾經在一年多前的一個餐會碰到這個舅舅, 他自己也認為如果當時有其他的經營者來負責管理也許現在的還可以繼續下去. 但是不管怎樣, 我還是祝福他現在的工作, 某台灣太陽能上市公司的技術副總.

對於西恩潘今天的案例分析, 不知道大家讀的怎樣. 不能說這兩樣加起來一定會成功, 但是如果兩樣都沒有的話, 那成功的機會一定不高. 也許很多人不同意西恩潘今天提到的. 但是不管怎樣, 西恩潘只是分享自己過去幾天想到的心得.

(圖片來源: Electronics Weekly, White LED)

註:
昨天很感動霍爾學長不但請我吃飯還送我兩本書. 西恩潘真的太感動了, 因為這次回到台灣碰到太多太多幫助我的人或是給我很棒的建議的人. 也因為這些人西恩潘自己慢慢的在尋找自己未來的路. 其實自己一直了解自己想要做什麼事情, 只是慢慢的了解跟認識不一樣的人來往這樣的方向去走.

不知道過去幾年是怎樣, 可能是自己講話的態度或是內容, 總是被人講成30多歲的男人. 天啊, 這也太悲哀了吧. 其實是還好啦, 西恩潘已經習慣很久了. 當我在24歲的時候就已經被人講老人, 所以現在都已經快要30了, 其實更習慣.

但是昨天學到了一點, 原來跟我同年的人沒事還要來個瞎起鬨. 挖勒, 老實說我還滿想問瞎起鬨是什麼. 如果有人知道瞎起鬨的解釋是什麼的話, 請留言給西恩潘. 因為被人說不會瞎起鬨所以感覺是很成熟的人. 那西恩潘一定要學一學什麼是瞎起鬨這樣以後才不會被人嫌老.

留言

  1. Hi Sean:

    好久不見,何時才能與你再敘球?
    言歸正傳,文中提到的生產品質問題,讓我有感而發,我是忠誠的品質「Quality Control」擁護者,一直以來都深信任何一種行業,工,商或財經,不管如何前無古人或「先進場卡位」,最後的勝利者永遠是能生產好品質產品或服務的公司,我不是「先進場卡位」的擁護者更不苟同價格戰,我認為品質重要過先進(當然不是說研究與開發不重要),以汽車工業為例,美國人在19世紀起步,20世紀開始卻大大輸給日本與歐洲,在科技方面,技術上一直是美國創新卻頻頻在銷售世場上大輸日本,如果有機會打開日產車的引擊蓋與美產車比較,你會大大驚訝日本車的構造簡單的會讓你笑掉大牙,吸引消費者的其實是日產車耐用的品質罷了。

    小弟深切以為,年輕的一輩去國外喝洋墨水學新科技先進技術的都很可惜,沒有著重於學習國外品質管理方面的理論(生產流程的控制與設計),其實中國或台灣每年發展出來的新技術多不枚舉,往往讓老美膛目結舌,所以新技術夠了,品質卻無法與人一較高下,只好繼續去拷貝別人的生產過程來控制品質,變成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代工國(唉...),沒有了自己的名字(品牌),許多人卻誤解的認為沒有自己的品牌是因為國人不會自我研發創新的原因。

    哈哈,這與小弟所學有關,所以有感而發,這個牢騷發的真長,抱歉抱歉,見諒。

    回覆刪除
  2. 打球等到回溫哥華再說囉.

    其實中國或是台灣多少都了解到了品質的問題, 但是有時候在設計上面或是製程上面無法學習到日本人的精神. 市否需要像韓國人那樣直接拷貝日本人的思路, 還是自己走出自己的一條路都是需要思考的.

    但是對於台灣沒有足夠的內銷市場也是為什麼台灣的廠商很難創造自己的品牌. 除了歐洲的廠商, 絕大部分的品牌都需要一個很強而有力的內銷市場來支撐海外自我品牌的行銷.

    但是不管怎樣, 還是很感謝你的指教. 希望其他的人有什麼想法可以繼續的提出來討論.

    回覆刪除
  3. Hi, Sean
    今天和PM的同事在聊天,知道OLED部門要起死回生,讓我又想到你這篇文章.我看了你寫的一些文章,覺得寫的很好,所以想說我也來這裡講一講我們公司的故事.

     05年OLED部門成立後,花了一年的時間產線上的良率還是只有十幾%,曾經出過的唯一一款OLED手機面版成本相當高,最後以解散收場.上週公司買了一支NOKIA的OLED手機Sharp的面板回來拆解,預告OLED部門在公司即將起死回生,這支手機台幣要四萬塊.
     一家面版公司是否能算是製造業,好像也沒有絕對.如果說製造業與研發業在兩端,大部分的公司都在中間遊走,企圖從製造業往研發業靠攏,畢竟margin比較高.在面版業的版圖裡面, 大家熟知的韓國廠商LG,Samsung ,台灣友達奇美是最大廠,但是這次這款NOKIA的手機用的是Sharp的產品.在面版的領域裡面,Sharp的確推出了不少讓產業界驚艷的產品,不是最大的生產製造廠商,但是的確在面版產業有自己存在的一套方法.
     
     回想公司裡面的狀況,感覺上,一個新的技術或是一個產業能不能成功的關鍵,跟你文章裡面列的差不多.

     技術能力裡面,包含研發能力,還有製程能力都很重要.很多的設計在製程上面的實踐的確是有困難的.

     財務也很重要,公司的財務長被選為全亞洲top 50 的財務長,30出頭歲就順利讓友達在美國掛牌上市,順利募得資金,讓公司在連續幾年不賺錢的情況下還可以繼續擴廠擴編人員.

     策略面也很重要,公司在市場的定位能否當作技術領導廠商?如果不行,可以怎麼轉型?當初友達放棄OLED 因為花了很多錢,但是良率無法提高,繞了兩年後,等到其他人研究這個技術到一定程度之後再介入,在不侵權的前提下,其實也不見得是個不好的方式,畢竟在市場上,能夠以最低成本生產能夠賺錢的產品是最重要的事情.

     說了這麼多,除了很贊同你的想法之外,我還覺得對於市場的敏感度,對產品的聯想度和企業精神與願景的塑造也很重要.對市場的敏感度和對產品的聯想度可以開發自己和客戶的潛在商機和市場.企業精神和願景可以drive公司的member共同為企業努力,公司很多同仁從幾年前就進入這個看起來很會賺錢,但是卻一直賠錢的公司,有夢總是最美,怎麼樣把餅畫大,對客戶和員工都相當重要.

     最後,我有去google了一下"瞎起鬨"可是找不到說明~呵~既然是瞎起鬨就是要有一群人才能示範給你看,如果下次有機會遇到我同學們,我再請他們示範給你看~呵~
    你的文章寫的很好呦~我也會推薦給同學~

    回覆刪除
  4. Cora, 妳寫的好多啊. 我都不知道要怎樣回了. 但是還是很感謝.

    雖然Samsung/LG跟友達/奇美的產量已經算是全球最大的, 但是Sharp作為面板業的先進其技術還是算是比較先進的. 也可以看到今年Sharp準備全力衝LCD TV, 所以在上個禮拜有來台灣下單給群創.

    至於台灣的廠商要怎樣突破, 也許是每個大廠都在思考的地方. 如果妳認真的思考一下, 為什麼美國跟日本都不會想要做晶圓代工跟LCD面板. 其實內部還是有很多很多原因.

    不管怎樣還是很感謝妳還幫我找"瞎起鬨". 哈哈哈, 因為妳跟我提到這個所以我才開始好奇的起來. 感謝妳來閱讀囉.

    回覆刪除
  5. 我不太同意Garry所提的理論,似乎有點倒因為果。品質控管其實是生產流程的一部份,而其中很重要的因素是技術能力要足夠。
    以汽車為例,如果日本車的設計比較簡單就能達到需求,是否代表技術水準不亞於歐美?
    換句話說,如果技術無法突破,即使變更生產流程,品質有可能會無法提升。

    台灣有些廠商是因為技術不足,所以生產的產品在品質上沒辦法達到一定的水準。例如VIA設計的CPU就是失敗的例子。相反的,華碩的EEE PC則是在掌握關鍵技術後,成功的案例。試想,如果華碩的技術不夠好,就算知道硬體有問題,但無法改善,怎麼生產高品質的產品?

    至於台灣難發展品牌的原因,我的看法和Sean一樣,應該是台灣市場的問題。事實上,台灣有一些品牌是專門做外銷的產品,但是我們都很少聽到,尤其是賣到歐洲的機械產業。

    回覆刪除
  6. 說到LED,剛好我女友之前在某家做白光LED的廠商工作,可以拿出來分享。

    我想一家新創科技公司,第一要素是有掌控技術的能力,因為這是核心能力,如果技術不如人,又沒辦法突破,那也不用玩了。

    有了技術(人才)再來是找錢,有資金之後就是看公司的管理和策略。

    女友待的公司是有資金,技術應該也不差(因為非凡頻道有訪問過,也有一些銀行接洽投資的事宜)。但在管理和策略方面我覺得有很大的問題,所以一直還在燒錢的階段。

    管理方面,最明顯的就是將多兵少。
    策略方面,可以說是沒有策略可言。沒有明顯的願景、目標和執行方式。基本上就是靠幾個業務想辦法找客戶,但業績可想而知。

    我覺得很大的原因剛好是Sean所提到的。因為該公司的董事長在技術面很強,但完全不了解管理、策略。於是公司的人事、行銷就完全是隨便規劃和執行。

    唯一要高興的是資金來源似乎不是問題,最近好像又要進行增資。

    回覆刪除
  7. 不知道你女朋友之前是在哪間公司上班, 但是似乎每個創業公司都會出現這樣的草創期. 但是要做到面面俱到真的不太容易.

    這也就是為什麼創業的風險是相當高的. 如果沒有哪個心, 西恩潘也是勸大家不要冒這個險. 除非你有哪個熱情, 願意花精神跟時間去面對不一樣的狀況. 不然還是幫人工作比較單純.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的舅舅最後選擇幫大廠工作而放棄了他的創業夢.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