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我的了解,這整個產業的模式應該是從作者要給出版社發行,出版社(Publisher)出書,然後再從經銷商到所謂的賣書通路。不管是實體通路商或是線上,都應該是要透過所謂的出版商出書。而這個模式也是打從有書開始販售就已經不變的事實。自從Amazon去年自我推出電子書到現在買下了Audible,似乎可以看出這個模式慢慢的要開始轉型。特別的就是如果現在到書店去買書,可以看到各式各樣的書都有,似乎什麼人都在哪裡出書。真正賣的好的書也只有哪幾本。如果說像是Amazon的書店可以往上游整合,但是不是推出一般的書,而是走電子書跟有聲書的模式,是否可以切入出版社的領域。
也就是說當通路已經成熟到了一個階段,是否需要再繼續選擇如何的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模式,還是應該要走出其他的業外。看的出來幾乎每個縣上書的通路都已經有推出其他相關的產品,文具跟其他類似產品,但是哪是否是唯一的出路。加上現在出版商氾濫,也造成了中上游的混濁,當下游已經明顯的出現了整合的路,也許也可以往上整合在重新切割。
跳回台灣的例子好了,如果觀察最近不管是金石堂或是誠品都可以看的出來不是關店或是縮小店規模。可以看的出來在台灣也進入了通路整合,但是出版商呢。如果通路開始被濃縮或是有強勢作風,出版社是否要出現平面整合風或是進入垂直整合,演變出另外一個模式。把過去一層層的利潤重新的那入一個組織。特別是在金石堂跟誠品已經推出寄書賣書的模式,也可以看的出來實體通路的財務應該也出問題了。以台灣或是整個亞洲的繁體書市場要整合出版社跟通路可能有所困難,因為需要相當的經濟規模才有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反觀英文書的市場,幾乎全世界都有觸角。
其實今天會寫這樣的主題不是說要叫大家進場到出版業或是書的通路業,而是哪出一個案例來參考看看。現在看起來Amazon或是線上書的通路商已經找到了一個缺口,一個實體通路商可能沒有辦法尋求的。不管是因為過度的投資(房地產)或是跟期原本的營業模式不同,跟出版商結合可能沒辦法。拉出這個產業,如果一個產業出現了跟原本公司所做業務不相同,應該去做所謂的整合的動作嗎。這又回歸到了是否應該留在自己的所謂習慣的定位(Comfort Zone),還是踏出哪一步來做更完善的整合。
這也好比上班一樣,如果說你一直是在業務單位,但是公司給你一個機會讓你去人事或是財務,該怎麼辦? 選擇留在自己習慣的業務,或是進入完全熟悉的人事。西恩潘所說趁機而入的意思就是,有時候機會是自己創造的,有時候也是因為某樣無法預知的事件產生的。思考看看,也許貴公司有某種升遷制度,如果說有不一樣的作為也許可以改變哪個制度改變哪個規則。但是如果有機會產生,眼睛閉著就試試看吧。
怎樣改變遊戲規則,趁機而入吧!!
(圖片來源1: The World Conservation Union)
(圖片來源2: VentureBeat, Amazon buys Audible)
(註)
今天不知道怎麼樣了,就是寫不出東西。如果有讀者感覺我今天寫的東西很差,不要怪我因為今天感覺怪怪的就是沒哪個勁可以寫。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台灣連續下雨的感覺,或是快要過年了還是怎樣,總是感覺今天就是沒哪個感覺可以寫出自己想要寫的。其實原本都已經有很多題材可以寫,不知道怎樣一開電腦就已經沒力了。
但是今天也有一個好處就是換了一個新滑鼠,不是說西恩潘突然想要花大錢而是拿到了NTD1000新光三越的禮卷限昨天要花掉.也不知道要買什麼只好去FNAC殺了一隻Microsoft的無線滑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過去西恩潘用的滑鼠都是送的,從來沒買過滑鼠,感覺這支反應有一點快的誇張。讓我自己用的有一點傻眼。很少浮標可以跑的哪麼快幾乎控制不了。當然沒照片沒真相,看看西恩潘到底買了哪支吧。
留言
張貼留言